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2日在浙江嘉兴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盛会。本次年会包括专家圆桌会议和以中青年学者报告为主的“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及安评分论坛”。圆桌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毒理学重点学科主办,山东大学中药毒理学重点学科协办,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议程。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梁爱华研究员主持了专家圆桌会议,表示目前中药毒理学领域存在诸多瓶颈问题,需要采用新思路、新技术等去解决。希望各位专家在本次圆桌会议中就中药毒理学科发展的瓶颈与方向、前沿科技的融合与应用等交流思想、分享智慧、凝聚共识,为人民群众健康贡献专业力量。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第二医院孙蓉教授作了题为《中药毒理学学科发展与思考》的报告,从学科回顾、重大科技成果、学术著作、学术会议、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全重室平台、人才培养等方向对中药毒理学科发展轨迹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总结,提出“人才是支撑,技术是关键,服务是出口”的学术思考。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廖杰研究员带来了《新技术助推中药毒理学科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就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诠释中药学原理展开讨论,系统介绍了MetaTCM、MassKG、TCMseek平台在中药复杂体系的精准化学表征中的应用,同时AI大模型和大数据也为建立中药的复杂交互网络提供了可能,对中药毒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余伯阳教授、孔令东教授、陈家旭教授、陈素红教授、曹岗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就中药毒理学科发展的瓶颈与方向、前沿科技的融合与应用等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了系统而深刻的见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中药毒理学已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未来应着力于明确其二级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并深入思考其区别于西医的、符合中医理论特色的“毒性”基本定义。在研究方向上,需充分利用最新技术与方法,推动整合毒理学发展,重点聚焦有毒中药与中药毒性的区别、药效与毒性的转化规律、毒性物质基础与剂量范围等关键科学问题,并加强从动物模型到临床的转化研究,利用AI、大数据建立可解释的数学模型和大型临床数据库,以实现精准的安全性评价。在应用与社会服务层面,专家们强调应推动研究成果向标准转化,用于完善中成药说明书、指导药食同源产品等大健康领域的安全评估,并亟需形成行业共识或指南。同时,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科学认知中药不良反应与个体体质、用药情境的关联,避免将个别不良反应简单等同于“中药毒性”,并将学科前沿成果纳入教材体系,以不断提升学科影响力并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会议最后,梁爱华研究员与高月研究员对圆桌会议进行了总结。梁爱华研究员表示,目前中药毒理的基础研究确实存在与临床需求不一致的现象,后续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结合;此外,中药安全性的科普问题也是多位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内容,中药毒理学科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将前期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指导医生用药及公众的安全用药科普。
高月研究员表示,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中药毒理学科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经过多位专家的热烈讨论,形成了一些纲领性的建议。后续首先要将中药毒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予以清晰的界定,要拓宽视野,主动关注大健康行业及产品,把握国家政策契机,完善中药说明书,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推动整合毒理学的不断发展。
此外,在分会场“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及安评分论坛”中,黄先菊、杨莉、柏兆方、王连嵋、田婧卓等11位中青年专家就“天山假狼毒致肝毒性及其炮制减毒机制研究”“基于整合空间脂质组学框架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肝损伤机制研究”等中药毒性机制和安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参会人员就中药实验中药物剂量设计、体外实验给药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年会围绕中药毒理学学科发展等展开讨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对促进学科发展、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