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2006年以来国家级科技奖励及国际奖励
序号 | 年度 | 奖励名称 | 获奖等级 | 项目名称 | 第一完成人 |
1 | 2019 | 共和国勋章 | 屠呦呦 | ||
2 | 2016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屠呦呦 | ||
3 | 2019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 屠呦呦 | ||
4 | 2015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屠呦呦 | ||
5 | 2015 | 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 | 屠呦呦 | ||
6 | 2011 | 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 屠呦呦 | ||
7 | 2013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梁爱华 |
8 | 202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许海玉 |
9 | 2016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 | 陈士林 |
10 | 2014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郭兰萍 |
11 | 201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 | 黄璐琦 |
12 | 2008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 | 黄璐琦 |
13 | 2006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医瘟疫研究及其方法体系构建 | 崔晓兰 |
14 | 2003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枯楼属(Trichosanthes L.)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 | 黄璐琦 |
2013年以来省部级奖励
序号 | 年度 | 奖励名称 | 获奖等级 | 项目名称 | 第一完成人 |
1 | 2023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 | 郭兰萍 |
2 | 2023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 郭兰萍 |
3 | 2023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符合中药特点的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及其应用 | 梁爱华 |
4 | 2023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著作奖 | 一等奖 | 中药生态农业 | 郭兰萍 |
5 | 2022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慢性骨病中药优势品种研发与上市后再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 林娜 |
6 | 2022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药效成分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与标准 | 王智民 |
7 | 2021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 | 杨洪军 |
8 | 2021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著作奖 | 一等奖 | 商品饮片的分级方法及其质量评价 | 李丽 |
9 | 2021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标准饮片的制备技术与应用 | 肖永庆 |
10 | 2021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中药原料蟾蜍(全蟾、蟾酥、蟾皮)功效物质成分研究推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蟾蜍养殖项目成果转化 | 边宝林 |
11 | 202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难治性骨关节病的中药优势品种研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 林娜 |
12 | 2019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梁爱华 |
13 | 2019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 | 梁爱华 |
14 | 2019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华蟾素活性成分研究 | 边宝林 |
15 | 2018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药材重金属ISO标准研制 | 郭兰萍 |
16 | 2018 |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草药国际通用DNA条形码鉴定体系 | 陈士林 |
17 | 2018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关键技术与应用 | 陈士林 |
18 | 2016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卫星遥感的中药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及应用示范 | 郭兰萍 |
19 | 2015 |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 | 一等奖 | 中药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 | 郭兰萍 |
20 | 2015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华蟾素注射活性成分的抗肝癌作用机制及临床推广应用 | 边宝林 |
21 | 2014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草药DNA条形码生物鉴定体系 | 陈士林 |
22 | 2014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中药成分群-体内过程-药效活性的关联性研究 | 杨洪军 |
23 | 2013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一等奖 | 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 郭兰萍 |
24 | 2014 | 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 中药炮制与药性相关性及其饮片质量评价模式 | 肖永庆 | |
25 | 2022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成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模式及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 | 李慧 |
26 | 2022 | 第七届(仲景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含马兜铃酸等有毒物质的中药和中药注射剂的风险评控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 梁爱华 |
27 | 2021 -2022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证候类新药黄连解毒丸治疗“实热上火”证候临床生物标志物研究 | 周严严 |
28 | 2020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二等奖 | 基于表型特异性的道地药材鉴别及品质保障研究 | 郭兰萍 |
29 | 2023 | 华夏医学科技奖 | 二等奖 | 基于药效物质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与标准 | 王智民 |
30 | 2019 | 华夏医学科技奖 | 二等奖 |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 | 梁爱华 |
31 | 2017 | 华夏医学科技奖 | 二等奖 |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开发与应用 | 杨洪军 |
32 | 2018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含重金属成分的祛腐生肌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的示范性研究 | 李建荣 |
33 | 2018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杨伟鹏 |
34 | 2016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妨害治疗的中药“十八反”配伍基础研究 | 林娜 |
35 | 2014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雷公藤活性成分的抗风湿病情改善作用及机理研究 | 林娜 |
36 | 2022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物质筛选及机理研究技术体系应用 | 韩佳寅 |
37 | 2020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 | 吴宏伟 |
38 | 2017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整合策略的脑心通方复杂体系解析研究 | 唐仕欢 |
39 | 201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饮片质量分级及注册管理模式的建立 | 肖永庆 |
40 | 2013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胎毒的研究——黄连和小檗碱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影响和机制 | 林娜 |
41 | 2015 | 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 | 二等奖 | 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 | 杨洪军 |
42 | 201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商品饮片的分级方法及其质量评价 | 李丽 |
43 | 201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十八反”配伍的药效表征和减效机制 | 林娜 |
44 | 201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针对炎症免疫网络的中药新药发现方法及技术平台建立 | 朱晓新 |
中国政府出版奖
序号 | 年度 | 奖励名称 | 项目名称 | 中药所第一完成人 |
1 | 2021 | 中国出版政府奖 | 新中国地方中草药文献研究(1949-1979年)280册 | 张瑞贤 |
2 | 2021 | 中国出版政府奖 | 新编中国药材学 | 张志杰 |
用户登录